玻璃纤维应用高层论坛将召开

事实上,中国是大多数这些国家的最大投资贸易伙伴,这些国家的市场主体大量持有人民币头寸和资产,这些国家的货币以人民币为锚货币、汇率盯住人民币,不仅有利于降低其市场主体与中国开展投资贸易的汇率风险,更是有益于这些国家的经济金融稳定。

第二个新趋势是绿色金融。三是如何结合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

玻璃纤维应用高层论坛将召开

目前我可以想到的领域至少包括:第一,普惠金融如何利用数字人民币的契机来进一步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值得我们深入思考。无论是去年五中全会后出台的2035远景目标,还是习总书记在今年的七一讲话中,都提到要让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第一个周期大概是2009年到2017年,其中上升期是2009年到2015年上半年,下行期是2015年下半年到2017年底。第二个新趋势是绿色金融。

我个人判断,未来数字人民币的替代范围会逐渐扩大。在新周期里,我们认为,中国央行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思路发生了重大转变,可以将其概括为新三位一体。具体而言: 第一,以大宗商品期货交易为抓手大力拓展人民币计价职能。

从已有的国际经验和有关研究来看,货币的计价职能对于一国货币成为国际货币更为重要。全球疫情加快了全球价值链、产业链和供应链重构,分散化和区域化可能是未来发展的方向。离岸人民币市场建设覆盖中国香港、中国台湾、新加坡、伦敦等地。由于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改革还尚未完成,在岸和离岸市场存在的人民币利率和汇率差异,容易滋生投机套利活动。

除了存贷款业务之外,债券、基金等以人民币计价的离岸金融产品也逐渐丰富,其中离岸人民币债券市场发展较快,海外新发人民币债券规模从2009年的164.47亿元至2014年最高达到3788.34亿元。数字货币为人民币国际化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尽管从目前来看数字人民币仍定位于M0并主要用于零售端,无法用于跨境交易,但未来如何通过数字化助力人民币国际化、数字货币竞争对国际货币体系产生哪些影响都值得进一步探索。

玻璃纤维应用高层论坛将召开

目前在贸易结算、金融交易和国家储备中,尚未形成足以支撑人民币国际化可持续发展的真实使用需求。目前,人民币已经成为全球第五至六大支付货币,以及第五大储备货币。其三,逐渐放宽外资金融机构的准入限制。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数字人民币(DCEP)自2020开始进入试点运行。

在2015年最高时,约有三分之一的跨境贸易以人民币结算。境内外疫情防控进展的差异会传导至产出和利率差异从而引起跨境资本流动,中国可能迎来新一轮短期资本流入,在此情况下应把握好深化利率汇率市场化改革以及金融开放的节奏和进程,注意防范资本流入与国内地方债、企业债违约等系统性风险叠加,进而影响宏观经济与金融稳定。据SWIFT统计,2017年以来中国香港的离岸清算业务占到全球市场份额的75%左右。数字货币的兴起引发各国央行的广泛关注和研究。

价值储备职能提升则是在货币结算、计价职能得到充分发展的基础上,自然而然的过程。我们将2009年至2017年视为人民币国际化的第一个周期,在此期间人民币国际化的推进策略可以概括为三位一体,具体包括:第一,大力鼓励在跨境贸易和投资中使用人民币结算。

玻璃纤维应用高层论坛将召开

第四,国际货币地位稳步提升,货币锚定效应得到局部凸显。截至2015年央行共与30多个国家和地区签署55个双边货币互换协议,人民币互换规模从最开始的1800亿元,到2015年突破3万亿元,截止目前人民币互换存量为3.61万亿元。

新三位一体策略是未来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发展的可行路径,能够具有针对性地弥补过去旧三位一体策略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推动人民币国际化更加稳慎、持续地发展。第三,结合对外开放战略布局,培育境外主体针对人民币的真实需求,提高人民币需求的粘性。2015年811汇改打破了人民币单边升值的预期,境内外利差收窄,资本管制增强,国内系统性风险逐渐积累并显性化。在中国周边国家培育人民币真实需求,具有良好的经贸往来和产业链基础,并能获得国家政策的有力支持。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尽管在近年来不断加快,但仍存在总量不足、分布不均衡等问题,难以充分满足境外人民币结算清算的需求。与此同时,也应注意与离岸金融市场形成良好互动,继续巩固并推进具有战略意义的离岸金融中心建设,丰富创新离岸金融产品,并鼓励政府部门、各类金融机构、国际金融组织以及企业等在内的广泛主体参与。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国际货币体系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 王喆  来源: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 2021年07月05日 进入专题: 人民币国际化 。SWIFT数据显示,2011年末人民币在国际跨境结算中的市场份额仅占0.29%,2015年8月最高达到2.79%,国际排名也从2010年10月的35位上升至第4位。

人民币跨境贸易规模从2010年的5063亿元快速上升至2015年的7.23万亿元,增长了13倍。从人民币周边化、区域化到国际化的发展路径已经成为广泛共识。

因此,在推进跨境结算与离岸人民币市场建设相结合的旧有模式下,人民币国际化背后存在一定的投机需求驱动特征,而缺乏较为坚实的人民币需求基础。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人民币国际化正在逐渐进入新的发展周期。

2018年3月,上海国际能源中心推出了首个以人民币计价、对境外投资者开放的中国原油期货产品(INE)。在此背景下,中国应进一步巩固在东亚地区三链中的枢纽地位,在促进价值链、产业链升级的同时注重安全性和控制力,并将人民币国际化与东亚乃至全球价值链、产业链以及供应链重构与调整相结合,以促进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人民币国际化出现的放缓和停滞反映了旧有三位一体模式存在的缺陷,对发展思路和策略的转变提出了现实需求。结合中国当前的对外开放布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能源合作空间广阔,未来应将大宗商品期货的人民币计价、石油人民币机制形成与一带一路建设结合起来。

截至2020年,海外人民币债券已累计发行超过2万亿元。在投资层面,在周边以及一带一路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园建设以及能源合作等存在巨大的投融资需求。

另外,人民币国际化的发展仍然受到利率、汇率波动影响,因而不得不关注美元走势变化。2018年5月,以人民币计价的铁矿石商品期货也引入了境外投资者。

另外,离岸金融市场主要为境内流向境外的人民币资产提供投融资渠道,但人民币回流却缺乏有效途径。对于境外流通的人民币,目前还缺乏充足且多样的渠道用于投资人民币资产。

第二,加快在岸金融市场开放进程,形成在岸和离岸人民币市场的良性互动。由于全球价值链分工模式、金融市场发展程度、货币惯性等原因存在,无论是在贸易、金融还是大宗商品交易的计价中,人民币均无法与美元、欧元等国际计价货币相匹敌。尽管在过去以三位一体为中心的发展周期里,人民币国际化取得了突出的进展与成就,但这一模式也存在深层次隐患和问题。推进大宗商品期货交易领域的人民币计价有利于打破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大宗商品计价体系,形成石油-人民币机制从而推动人民币计价职能的有效提升。

人民币的在全球官方外汇储备中的份额虽然屡创新高但仍比重仍然较低,不及美元、欧元、日元和英镑。货币互换合作是政府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举措。

三、人民币国际化的发展前景 2018年以来,人民币国际化逐渐复苏回暖。仅依靠贸易结算结合离岸市场发展的模式难以真正取得国际货币地位。

在贸易层面,未来应继续拓展在跨境商品和服务贸易中结算计价的基础性需求,同时结合数字经济发展在跨境电商等新形式中增强人民币的使用和认可度。近年来,一带一路建设为人民币的跨境流通、结算计价提供了历史性机遇和重要动力,2020年末RCEP的签署也将为人民币国际化带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